黃金一直被視為貴金屬的代表,除了具有極佳的工業性質外,其具有的貨幣角色特性,成為數千年來人類重要的交易媒介物之一,尤其是動亂時期更為明顯。1944年布列寧敦森林協定更明確將黃金列為國際貨幣系統的一部份,協定中以黃金作為固定匯率之下的轉換因子,如美國政府就規定每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。不過隨著時間的演變,協定的規範力量越來越弱,到了1958年外匯兌黃金比例已不符實際現況,金本位制度已亮起紅燈,投資人在預期貨幣將貶值的心理下,大量買進黃金,這種現象在1960年冬季最為明顯。
1961年黃金需求高峰再現,導致黃金準備金制度的出現,這個由主要央行(包括美國聯邦準備銀行)所組成的集團,是由英格蘭銀行管理。基金同意提供黃金來支撐美元,此制度使得黃金價格維持數年的穩定。
1967年6月法國退出基金,接著又發生了以阿六日戰爭,黃金需求因而大增,當年民間買進的總數較前一年成長了一倍多,到了1968年3月黃金準備金制度不得不宣告失敗,黃金市場也形成自由市場與官方市場。
美國曾在1965及1968年降低銀行的黃金準備率,但是美元的貶值壓力仍在。到了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,不得不終止黃金與美元的官方關係,黃金價格開始自由浮動,由自由的國際市場來決定走勢。1974年美國政府更宣佈人民可自由持有黃金,為了避免投資人一窩蜂的買進,美國財政部更舉行了公開銷售,此舉雖然在當時阻止了資金流入黃金市場,不過那時卻是金價的起漲點。
1976-1980年間,美國前後要求國際貨幣基金會舉行了44次黃金拍賣,數量高達780噸。1978年美國再次出售部分的黃金庫存,希望達到3個目標:
- 協助美國減少貿易赤字,因為這是造成美元疲軟的主因之一。
- 直接干預黃金市場,使得外匯市場預期沖淡,穩定國際貨幣體系。
- 希望降低國際間黃金的貨幣角色。
1979年世界政局動亂,黃金成了投資人的安全天堂,11月發生伊朗狹持美國人質事件,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,使得金價每日以30-50美元飆漲。1980年的元月21日金價達到歷史高點,每盎司850美元,之後在事件冷卻後,金價也以同樣速度回跌。直到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,才又再使金價大漲。
之後金價一直維持疲弱,1982年3月低點在每盎司310美元,1982年8月墨西哥技術性的停止償還外債,使得金價回揚至500美元以上。不過美元的強勢使黃金遜色許多,1985年2月金價回跌至280美元,此時美元開始反應貿易赤字的現狀,對主要外幣大幅貶值。1987年10月股市崩盤,金價又回升至500美元的高點。但之後黃金似乎不再對國際事件有熱烈反應,1989年10月股市小崩盤不過推升金價至470美元。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,金價也無力守穩420美元。1991年10月金價徘徊在350美元左右。
金價的空頭走勢之後更加明顯,1992年金價低點已在330美元,隔年元月更見到320美元的價位,之後在美國景氣復甦及商品價格趨穩的支撐下,金價才又向上測試400美元的高點,這是6年來首度出現年度高價高於前一年的情形。1994年金價維持385美元上下整理。之後由於世界政經局勢走穩,加上多種對抗通膨的投資工具出現,使得金價持續下探至今。
價格影響因素:
- 其他投資工具走勢
其他投資工具,尤其是股市及債市若走高對金價不利。